在连绵青山的葱茏绿意里,在草甸野花的缤纷绚烂中,甘孜两级法院凝聚多方合力,凭借专业化、精准化、便民化的司法举措,全力守护地方和谐发展,在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高效化解基层矛盾、切实维护百姓民生权益的道路上,诠释着人民法院 “守护者” 的坚定信念与务实作为。
15万元现金 “赴约” 记
一场藏在乡土里的 “握手言和”
“格法官,钱我带来了,一分不少!” 老周拎着布袋子走进立案大厅,将15沓现金码在调解桌上。这场 “赴约”,源于一段波折的合伙纠纷。
2022年,90后小安带着创业梦,与拥有自留地的 70 后同乡老周达成合作,共同修建山景民宿。不料,不到一年双方矛盾爆发,签订《民宿解约合同》约定老周支付小安 15 万元赔偿款,却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兑现,小安愤而起诉。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格绒初考虑到双方的特殊关系,主动下乡调解。经走访发现,分歧源于经营理念差异和利益分配矛盾。格法官分层沟通,对老周释明法律责任并体谅其难处,引导提出分期方案;对小安结合创业风险与乡土人情劝说,促成换位思考。最终,双方达成 “金额调减 + 提前一次性支付” 的柔性方案。
交付现场,小安一句 “叔,今后民宿推广有需要随时找我”,让曾经的合伙人在法院调解下保住了同乡情谊。丹巴县人民法院也将持续深耕乡村振兴司法服务,探索 “法官驻村办案 + 情理法融合” 机制,让司法成为定分止争与凝聚乡心的纽带。
1636公里异地执行
被执行人当场还清 12.5 万元欠款
2025年6月26 日,色达县法院执行局接申请人线索,得知长期失联的被执行人现身西藏拉萨且名下有可执行财产。为维护司法权威,执行局迅速组建 4人专项小组,连夜启程奔赴1636公里外开展异地执行。
执行途中,极端天气频出 “拦路虎”。出发地暴雨致航班取消,执行小组驱车前往成都转机,又遇成都至拉萨航班延误。面对困境,干警们冒雨行车、候机时提前对接拉萨多方部门,确保执行流程顺畅。
6月27日下午 6 时,执行小组抵达拉萨后即刻行动,经多方调查锁定并控制被执行人。在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执行法官对被执行人耐心释法,最终使其认识错误,当场还清 12.5 万元欠款,案件圆满执结。
融七年婚姻寒冰
双语调解 “唤” 团圆!
雅江县人民法院发挥家事审判修复职能,成功化解一起因长期分居濒临破裂的婚姻纠纷,以共情与理解为纽带,用司法治愈创伤、守护家庭和谐。
当事人降某与尼某婚后育有一子,七年前因家庭琐事和沟通不畅产生矛盾,丈夫返回娘家,夫妻长期分居,感情疏离,妻子尼某起诉离婚。
承办法官走访发现,双方矛盾源于沟通不足、误解累积。法官采用汉藏双语调解,邀请双方亲人参与。经多轮 “背对背”“面对面” 调解,帮助双方认识自身不足,打开心结。最终,二人同意重归于好,承诺加强沟通、共担家庭责任。
此案彰显了家事审判的修复功能,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结合民族习俗破解长期分居婚姻僵局,守护未成年人权益。
出台司法保护令
以司法守护传统村落发展
乡城县人民法院联合公安、检察等多部门及镇、村两级干部,在青德镇仲德村举行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揭牌仪式。这是继千年 “胡桃王” 司法保护令后,该院深化生态文旅价值保护的又一举措,完善了古树名木、传统村落保护 “法官工作室” 联动体系。
《司法保护令》明令禁止拆除、损毁等 8 类破坏行为,划定法律与道德 “红线”。揭牌当日,法院干警在村落开展法治宣传,发放《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指南》等资料,结合案例讲解违法后果,并针对农村宅基地使用等问题进行 “一对一” 解答,鼓励群众参与保护。
此前,法院通过走访座谈掌握仲德村保护难点,指导村民委员会修订村规民约,新增古树名木与传统村落保护条款,促进司法刚性与村民自治融合。
乡城县法院已打造 2 个保护 “法官工作室”,今年将 “党建 + 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先进示范” 创建、和 “枫” 润家家事审判品牌建设与工作室提能升级结合,推动保护举措转化为传承文化、护航产业、建设乡村的实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