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丹巴,暴雨如注,泥石流裹挟着山石在山谷间肆虐。县域内12个乡镇因持续性强降水引发多处山洪灾害,巴底镇沈足沟等地更暴发20余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导致农田被淹、道路中断、通信瘫痪……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丹巴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团队驾驶巡回审判车,毅然驶向云雾缭绕的甲居藏寨,在暴雨冲刷后的泥泞山路上,用行动诠释着 “司法为民” 的深刻内涵。
云端法庭:司法服务的“藏寨温度”
故事的缘起要追溯至2024年元旦。甲居镇村民阿某某应弟弟请求,以个人名义向银行申请了29万元惠农e贷。然而,这笔承载着“经商致富”期盼的贷款,却在年底因弟弟经营失利断了供,银行一纸诉状将阿某某告上法庭。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了解到阿某某年近六旬、行动不便,当即决定启动巡回审判。
可难题接踵而至:甲居藏寨正值暑假旅游高峰期,游客络绎不绝,选在哪里开庭才能既方便老人,又不打扰景区运营?为兼顾司法便民与景区秩序、保障巡回审判顺利开展,审判团队提前一天抵达甲居镇,他们穿行在藏寨街巷间,实地勘察 “摸点”,只为找到一处既能方便行动不便当事人参与,又能保障庭审庄重性的开庭场地。经与景区管委会反复协商,最终选定一处背倚神山、面朝藏房的静谧空地作为庭审现场。
庭审现场:青山藏寨间的司法庄严
开庭当日,天未破晓,载着审判设备的警车便迎着细雨出发。警车在泥泞坑洼的山路上颠簸前行。驾驶员双手紧握方向盘,小心翼翼避开路基塌陷的路段 —— 车中装载的不仅是审判设备,更是司法为民的责任与担当。抵达场地后,干警们分工有序地进行庭前准备:有人调试设备、有人布置法庭、有人与当事人沟通庭审注意事项……9时30分,随着法槌轻敲,庭审正式开始,这是藏寨清晨里最清晰的法治之声。
庭审中,原告银行代理人条理清晰地陈述诉求,被告阿某某老人却情绪激动地站起身:“我只是签了字,钱一分没碰过啊!” 法官轻轻敲了敲法槌,声音柔和却坚定:“阿孃,您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法律认的是签字的人。不过您别急,咱们可以想办法。”庭审按程序推进着,可法官的目光总落在老人颤抖的肩膀上。
休庭间隙,法官坐在老人身边,用藏汉双语《民法典》条文耐心解释:“就像您当年给儿子分家,按了手印大家都认这个理。但您要是能联系上弟弟,我们可以帮您协商宽限还款时间。” 老人沉默了很久,忽然用袖子抹了把脸:“姑娘,我信你!我现在就回家,让儿子再到处去打听一下他舅舅的消息”。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很是纤弱,可脚步却更稳了些。
以案释法:让法治种子扎根乡土
近年来,丹巴法院受理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逐年递增,反映出部分群众金融法律意识有待提升。庭审结束后,审判团队踏着石板路,走进炊烟袅袅的藏家院落。在雕梁画栋的藏寨间,他们将法治课堂搬到群众身边,结合本案及类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金融借款合同的订立、履行、违约责任,特别是“签字即负责”、“合同相对性”等法律原则,明确告知群众在贷款、担保等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暴雨会冲毁道路,但冲不垮法律的底线。” 法官的话语穿透云层,让旁听的村民们频频点头。
智慧司法:科技赋能的便民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巡回审判充分展现了丹巴法院智慧建设的成果:移动办案系统实时调阅电子卷宗、扫码确认庭审笔录、全程同步上传至法院办案系统。科技赋能下,“指尖上的正义”既提了效率,又亮了过程,让群众看的明白、信的踏实。银行代理人感慨道:“法院的车载法庭就像我们的移动服务车,风雨无阻,真正把便民落到了实处。”
此次庭审,并非丹巴法院首次将法庭“搬”到景区、村口、田间。为了让群众“少跑路、好办事”,这些年,丹巴法院的巡回审判车跑了多少路?没人仔细算过,只知道车辙印从大渡河谷延伸到莫斯卡草原,从碉楼林立的村寨到雪山脚下的牧场。设备故障便手写记录,细雨纷飞便撑伞开庭……丹法人总用双脚丈量着司法为民的道路,用车辙印记书写着法治文明的篇章。
结语:法槌声落处,法治根深植
当最后一缕霞光穿透云层,映照在藏寨的煨桑塔上,法槌声已化作山风,吹进万户千家。正如民庭分管领导所言:“法庭走进藏寨,不为作秀,只为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这种 “巡回审判 + 以案释法” 的模式,既是新时代 “枫桥经验” 在雪域高原的鲜活实践,更是司法服务乡村振兴的深情探索。
暴雨终将停歇,泥石流终会消退,但丹巴法院人心中的法治之光,将永远照亮这片被雪山与信仰守护的土地。在风雨中播下的法治种子,终将在藏寨的沃土上长成参天大树,守护着公平正义的永恒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