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甘孜 >
雪莲法官拜师记:看马背法官如何巧解矛盾,让争执双方点头言和
www.ganzipeace.gov.cn 】 【 2025-08-25 16:03:18 】 【 来源:甘孜政法

  高原清晨的薄霜尚未消尽,周末的“罗江益石榴籽调解室”内却已暖意流动、人声交织。退休法官罗江益——群众口中亲切的“阿克江益”,正带领着“正义雪莲”女子法官团队,与洛须镇派出所、镇政府的同志们一道,调解一对夫妻反复“离而复、复而离”的感情纠葛。


微信图片_20250825160132.jpg

  

  这对夫妻矛盾积怨已久,在乡镇经过多次调解未果,还曾两次因激烈争执闹到报警处理。而对在场的年轻法官来说,这不仅是一场调解,更是一堂传递司法为民初心、传授基层解纷方法的生动实践。

  

  罗老端着那只茶渍深沁的旧茶杯,目光慈和地扫过正欲提笔记录的“雪莲”法官,微笑着提醒:“都坐近些,笔记本先合上。这活儿,眼睛和耳朵比笔头更要紧。”随后他提起暖壶,为那对疲惫的夫妻斟上热茶:“来,喝口茶,暖一暖。一大早赶过来,辛苦了。”室内的紧张气氛,随着袅袅茶香,悄然融解几分。

  

  倾听风声:从邻里闲语中摸清“心结”

  

  轻呷一口茶,罗老一句“说说吧”打开了双方的话匣。扎西与措姆立刻情绪激动地互相指责,亲友们也七嘴八舌加入争论。罗老静静倾听,目光却投向角落中一直沉默的措姆表姐。待场面稍静,他温和开口:“家里的事,亲戚最清楚。阿佳,您说说,根子到底在哪儿?”

   

  表姐叹息道出关键:第一次离婚时的言语中伤,以及部分财产分割不清、权属混同,埋下了猜忌的种子。扎西觉得措姆占便宜,措姆认为扎西听信外人挑拨,导致陷入“离了又复、复了又吵”的死循环。

  

  罗老微微颔首,侧身对年轻法官们低语:“依靠群众,不能光听当事人争吵。亲戚、邻居这些知情人,往往最清楚矛盾的根源。眼睛要亮,耳朵要灵,找出那些没说出口、却扎在心里的刺。光靠法律条文,解不开这千丝万缕的家务事。”“雪莲”法官们若有所思,收起纸笔,学着罗老的样子,更专注地观察每个人的表情与言语间的缝隙。

  

  清点秋账:在真实生活里理清“账底”

  

  初步了解情况后,罗老起身提议:“光说不行,得到家里看看,‘病根’得现场把脉。”一行人顶着高原的清风来到扎西和措姆清冷的家。罗老直奔主题,找出上次离婚的调解书,请一位“雪莲”法官当众宣读关于房屋、银饰、虫草等财产的分割条款。


  “这就是你们复婚前的‘本钱’,”罗老拿出笔记本,“现在,对照这条款,理清复婚后添了什么、哪些是共有的、哪些已经混同。”他带着大家开始仔细清点,书记员同步记录。随着财产清单逐渐清晰,扎西和措姆的争吵渐息,陷入沉默。

  

  罗老对年轻法官低声说道:“调查研究必须落到‘实物’上。调解书是‘起跑线’,线画直了,后续新增、混同的财产才能理清。把糊涂账变成明白账,账目清了,心气才能平。”

  

  化解寒冰:用真情言语融化“心结”

  

  午后回到调解室,罗老已然胸有成竹。他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像剥洋葱般层层剖析矛盾核心。“反反复复这么久,离了合,合了吵,都累了吧?”他温言点破两人的疲惫,直指根源:第一次离婚的言语伤害和财产疑云如同未拔之刺,复婚后反复发作,磨损了最后的情分。


  “摸着良心问自己,经历了这些,当初做夫妻、一起过日子的心,还在吗?还能不能扶持着走下去?”长久的沉默后,措姆哽咽道:“心……已经凉透了,回不去了。”扎西也长叹一声:“真的太累了,这样对谁都不好。”

  

  “好!”罗老语气果断而温和,“能把实话讲出来,就是进步。情分既尽,无法共同生活,就面对现实。好聚好散,是放过自己,也是给对方一条生路。”他话锋一转,语气郑重:“但最重要的‘结’是孩子。大人分开,孩子仍是你们的骨血。今天不仅要分财产,更要为孩子铺就一条安稳的路。”

  

  在罗老抽丝剥茧的剖析和公平公正的衡量下,扎西与措姆的目光终于再次交汇。那曾被怨怼与疲惫覆盖的眼眸深处,仿佛有星火被重新拨亮。两人紧绷的肩膀渐渐松弛,随后,一个简单却郑重的承诺从他们口中说出:“我们听阿克江益的!”

  

  看着年轻法官们专注的神情,罗老适时总结:“着重调解,重在‘解心结’。不是和稀泥,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要找到双方都能下的台阶,找到那个共同在乎的点——比如孩子,找到切断恶性循环的突破口。有时候,一个象征性的让步,一句真诚的道歉,比冰冷的判决更能温暖人心、化解死结!”

  

  夕阳西下:让纷争随云雾“散了”

  

  当日头西斜,染红雪山之巅时,这场历时八小时的马拉松调解终于走向尾声。扎西和措姆脸上的戾气早已褪去,换上的是疲惫后的释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羞赧。在罗老的主持下,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并互献哈达,以示圆满。

  

  送走所有人后,罗老端起那只茶渍斑驳的旧茶杯,将最后一点温茶饮尽,对围拢过来的“雪莲”法官们说:“就地办案,不仅仅是把法庭搬到老百姓家门口,更是要把问题真正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当下、解决在矛盾激化之前。你们看,我们在这里、在村里、在他们家,把疙瘩解开,让他们签了字就能安心回家过日子,不用再跑县城、再进法院,这就是‘案结事了人和’。法律不是刻在铜表上给人看的,是要落到泥土里,长出安宁和气的果子。”


微信图片_20250825160148.jpg

  

  窗外,高原的夕阳终于穿透薄雾,暖融融地洒满天地,也涌入调解室的窗棂,照亮每一张脸庞。罗老杯中澄澈的茶水,微微晃动着无垠的湛蓝天空,映照着“雪莲”法官们年轻面庞上的光芒,更映照着他自己——那个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象征着团结与弥合的“石榴籽”调解室里,用智慧与温情默默缝合生活裂痕的坚定身影。


编辑:刘慧心
中共甘孜州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