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宿镇,藏在川西文化德格一隅的“隐式秘境”,一头是宗萨寺绵延山腰的红色房子,一头是多瀑沟绝美的山川林海,梵音伴雪、经幡拂岳。当信仰的温度撞上手作的精度,藏传佛教文化体系“五明”中的“工巧明(工艺)”便在这里孕育、沉淀、绽放、升华。一乡2000多名手工艺人占到常驻人口的三分之一,一户一作坊、一代一传承,伴随宗教、祖训、季节衍生了十多种藏族传统手工艺,涵盖牦牛绒编织、利马铜铸造、黑陶、唐卡、木雕等品类,时和岁稔,麦宿传统藏式手工艺在千百年间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完成了从工巧到艺术的蜕变。
灼灼乎其藏艺,朗朗乎其法辉。龚垭法庭根植这片雪域高原,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了独特的藏文化基因,沧桑变革、栉风沐雨,那些法与律的严谨规范融合匠人匠心的极致追求,成为龚垭法庭一路走来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的精神主线。置身这片技艺不断向精巧进化,市场不断向前沿拓展的“手工艺海洋”,如何拥抱非遗文化浪潮机遇、守护麦宿手造品牌发展,龚垭法庭一直在开题解题,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以“非遗传承人法律帮扶计划”造非遗新翼
麦宿的悲喜早已融入一技一艺,传统藏式手工艺的生命力借由这数字时代的星火,得以在方寸屏幕间生生不息,乘着文旅复苏的长风,穿越山河,抵达世界的斑斓,经过兴衰变化重现旺盛。但昔日深藏山峦的匠心独运,此刻正化作卷宗上鲜活的案例,愁坏了龚垭法庭干警的心。
淅淅沥沥中法庭里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来人是麦宿镇非遗项目“利马铜铸造”传承人、钦乐工坊负责人达瓦卓玛,她手中攥着一件破损的利马铜铸品,未及寒暄便向法官抛出了心中积压已久的疑问:“法官,我们工坊之前被邀请参加了一个商业展览,但因主办方临时变更展台位置,导致在摆品过程中展品损坏,主办方说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他们不负责,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像达瓦卓玛这样怀着困惑前来寻求法律帮助的非遗传承人正日益增多。随着传统手工艺走向广阔市场、销售形式迈向电商直播等多元化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纠纷、线上交易合规等新型法律问题也随之显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平均年龄仅30岁的龚垭法庭司法团队,所乘之势即麦宿片区成为德格县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特色区域,依托《德格县麦宿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所擘画的蓝图;所应之时,乃龚垭法庭锚定“一法庭一品牌”建设的战略部署,紧扣时代脉搏,以青年之力助推司法服务与地域发展深度融合。龚垭法庭始终坚持以服务大局为导向,持续激发内在活力、释放司法潜能,主动升级审判服务理念,创新推出“非遗传承人法律帮扶计划”。该计划聚焦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合同法律事务、商业运营法律指导、法律知识培训与教育等多类场景,推动司法服务从理念走向实践,已成为可见、可感、可用的现实举措。以商业合同为例,“非遗传承人法律帮扶计划”可为麦宿手工艺人提供签署前的合同条款专业审查服务,全面识别隐蔽风险与权责失衡条款,并提出针对性修改建议,切实筑牢权益保护防线,提升非遗传承主体在商业活动中的风险防范和维权能力。
眼下,龚垭法庭“非遗传承人法律帮扶计划”发展规划已经做到了2028年,它不仅守护着一件件手工艺、一位位传承人,更守护着法院人的智慧与担当。以“非遗传承人法律帮扶计划”为翼,龚垭力量正悄然化作绵绵春雨,滋养文化根脉、点亮传承之路。
以“非遗工匠司法服务站”铸法盾护航
宗萨寺僧人如古井无波却映照众生的眼神,配上袅袅盘旋的诵经旁白,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串联起麦宿手造的前世今生。一双双抚过铜坯、捻过牦牛绒的匠人之手,轻轻翻开藏汉双语的《非遗法律实用手册》;一声声曾经只回荡在作坊里的敲打声、纺线声,如今也融进了司法服务站里温和而庄重的法律解答。宗萨寺以赤子之心承续千年梵音,麦宿的“非遗工匠司法服务站”则以法度之理性守护匠心温度,悄然延展雪域非遗的当代叙事,于晨钟暮鼓间,绘就一幅法治与文明相融的深远图景。
这处设立于钦乐工坊的服务站,不再只是庄重严肃的司法象征,而成为匠人们可随时踏足、畅所欲言的“法治工坊”。它意味着,法律咨询不再翻山越岭,维权支持不再滞于流程,司法服务以最近的距离、最活的形式嵌入非遗传承的肌理之中。
服务站虽小,却功能俱全:墙上悬挂着藏汉双语诉讼指引,桌上摆放着《非遗法律实用手册》,电脑中存有典型合同范本与权利声明模板,法官定期驻点值班,“一对一”答疑、“点对点”帮扶。无论是唐卡画师遭遇盗图维权,或是编织艺人陷入合约纠纷,再或是年轻工匠咨询电商合规问题,都可推门而入、从容问法。服务站还特设“线上即时响应”机制,工匠通过手机便可视频连线法官,实现“指尖上的法律援助”。
更为深远的是,服务站成为多元解纷的前沿阵地。法官主动邀约行业代表、调解员与传承人,组建临时“多元解纷小组”,以藏区传统的“说事调停”智慧结合现代法律框架,将潜在纠纷化解于萌芽。一桩涉及黑陶技艺传承的家族内部争议,正是在这般融洽沟通中达成和解,既维系了亲情,也护住了技艺。
如今,每月法官开放日走进服务站,常可见到这样的画面:老匠人手捧一件新铸的铜器,与年轻法官细致探讨商标注册的细节;绣娘一边分拣彩线,一边聆听关于合同修改的法律建议。法与艺,不再疏离,而是如经线与纬线般,交织出麦宿非遗传承更加坚韧的图景,龚垭法庭以服务站为支点,正撬动更系统、更长效的非遗司法保护机制。
非遗薪火相传,系于匠人之手;而其振翅高飞,则有赖司法造非遗新翼,铸法盾护航。在这片梵音与匠声共鸣的土地上,龚垭法庭正以更细腻、更包容的方式,参与着一场文明传承的伟大对话,让那些古今辉映续传承的细节与质感,愈发历久弥新,自此雪域非遗路,既有梵音绕梁,更有法鸣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