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人物 >
“跑马山”上检辉闪耀
www.ganzipeace.gov.cn 】 【 2020-09-08 16:07:33 】 【 来源:四川长安网

  世上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无疑于“所干即所爱”。对于邓鹤林来说,这句话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好注解,从检6年,从律师到公诉人,他用工作业绩回报了当年的选择。


83f13bc65705cc051a04949fb6dc053.jpg


  坚定的法治追求


  34岁的邓鹤林,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籍贯安徽。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忙碌的律师工作,一度让他喘不过气来。在他的心里,工作除了带给他更好的生活外,更应该带给他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边工作,一边整理着自己的职业规划。此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成为了他辞职的导火索。


  那天,他接待了一位当事人家属。这位家属提出的问题并不专业,邓鹤林耐心地为他解答。但家属目光中流露出对他的信任、嘴里不停地重复着“邓律师,我不懂法律。你帮帮我,帮帮我吧……”


  就是这段工作中的小插曲,让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律师,他面对的是一名委托人,但更多不懂法却需要人帮助的“委托人”,是不是也在等待着他伸出援手呢?


  行动派的他想明白后,便决定辞职。偏远的地方经济欠发达,人们法治意识淡薄,可是这里的舞台更广阔,需要法律帮助的人更多。于是,偏远的西部成了他的首选。


  年迈的父母刚开始不理解儿子的决定,后来他用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的一句话结束了这场家庭内部分歧:“学法律,是要替别人做好事;办案子,是要对别人的人生负责。”


  带着对“别人人生负责”的想法,他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西部,来到了四川省甘孜州。201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康定市人民检察院,成为了一名检察官。


  检察院的同事们一听说来了一位全日制法学研究生,都很好奇,这样一位“高材生”是否能长期远离亲友,安心扎根在这里?答案是,这一干,就是6年。


  进入检察院后,邓鹤林一直从事刑检工作。真正进入“角色”后,他才发现公诉工作存在很多挑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语言的组织能力、公诉人的表达技巧以及人性与法治的考量。


  本就勤勉的他,靠着一股毅力,一边摸索一边工作,专业知识需要更新,案件办理需要实践,语言表达需要学习。他仿佛一直在跟自己“较劲”,希望自己能对得起内心的初衷。


  挑重担 承办涉黑案件


  2018年案发的“8·12”涉黑案,是康定市乃至甘孜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办理的首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也是省扫黑办、省检察院、省高院和省公安厅联合挂牌督办案件。此案涉案人员多、罪名多、社会影响大。康定市公安局将此案移送到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后,院内迅速进行了工作安排和分工,成立了专案组,作为办案“骨干”,邓鹤林入选毫无疑问。


  整个案件涉及7项罪名,14名被告人,多人异地关押,不同被告人涉嫌不同罪名,作案时间跨度又长,这些因素决定了案件的复杂。作为专案组成员,他生怕因自己的原因影响专案组的进度。他加班加点,将41本卷宗涉及到的法律条款、司法解释等反复研读;在核实证据时严格把关,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庭审准备时,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做足准备。8.12案件开庭当天,面对被告人的律师团队,专案组因准备充分,应对沉着,答辩从容,取得了较好的庭审效果。


  这起案件的成功办理,让他十分高兴,他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同样使他难忘的,还有石渠县的“4·12”涉黑案


  2019年9月,接甘孜州人民检察院通知,他与来自州、县检察院的三名干警,共同组成专案组前往石渠县。这一去,就是20天。


  作为外省人,从没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方长时间停留过。到达石渠县城后,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尝尽了苦头:头昏、脑胀、耳鸣、整晚都睡不着觉、随时能听见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他对自己说:“如果实在坚持不了,明天我就去请假”,可是第二天,翻开卷宗,看到案情,进入法律的领域,他的头就不胀了,也不耳鸣了,直到晚上又开始发作。每天都这样,于是请假的事一拖再拖,直到案件办理完毕.......其实当时,除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还有心理上的恐惧。听说石渠当地有一种“虫”,感染后能进入人体内,形成严重慢性疾病。在同事的提醒下,他在出发前做好了“全副武装”,坚持带上口罩、不喝生水。回想起当时的决定,到今天也不曾后悔。


  家人的关心,也时刻鼓励着在外工作的邓鹤林。妻子每天都会跟他通电话,时间不长,内容都是叮嘱他要减少运动量,注意休息。20天后,在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后,邓鹤林返回康定。


  11月,由于案情需要,他第二次前往石渠。之后的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此案的办理中。对着63本卷宗一遍一遍地整理,一遍一遍地核实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完美。在他和专案组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此案已在2020年7月一审开庭并已宣判。


  两起涉黑案件的顺利“攻坚”,除了他与专案组其他成员的努力外,检察院党组也给与了检察官们强有力的支持。


  “8.12”案件开庭前,康定市人民检察院采取多项措施以保障此案的顺利开庭。面对案件办理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院内及时组织办案人员认真学习《关于办理涉黑涉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补足知识储备,并多次邀请州院业务骨干介入指导。成立扫黑除恶案件专业化办案组,统一办理涉黑涉恶案件。办案组成员都是院内的业务“精英”,专业水平高,而且能吃苦、能“战斗”,大家在院内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130846197642a08b7c2116c321fe45f.jpg


  让法治深入人心


  参与涉黑案件的办理,让邓鹤林有了更多的思考:当地老百姓的法治意识还很淡薄、遇事讲法找法的意识也很淡漠、涉黑案件的社会危害性比一般案件更大、涉黑案件对当地老百姓权益的侵害更直接、个别涉黑案件体现出的不仅是涉案人对法律的无视更是对党委政府公信力的挑战。


  想到自己来这里的初衷,他把自己对扫黑除恶工作的法治宣传纳入了工作轨道。首先,他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法律难点等进行提炼总结,撰写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完成了这一轮头脑“风暴”后,很多典型案例、重大案例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他希望通过制作普法宣传手册的形式,达到法治宣传的目的。说干就干,他立即着手筛选案例。凡在康定发生过的、或根据工作经验极易在当地发生的案例都作为筛选目标。最终,54个案例被挑选出来。


  他明白,当地老百姓文化程度偏低,有些甚至不会说汉语,普法手册如果仅仅只是简单的法条描述,老百姓看不懂,也想不明白。于是,他对照每一个案例,搭配了“检察官说法”这个版块。


  有案情,有分析,普法手册的内容既专业又生动。追求完美的邓鹤林,仍不满意,他想把插画融入手册之中。没有绘画功底的他遇到了难题。于是,他求助于自己的妹妹,在兄妹两齐心协力下,普法手册的初稿总算得以成型。


  历经三个月,当他看到《案例汇编普法读本》第一稿时,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2018年6月,带着打印出来的千余份普法读本,他和同事来到了四川民族学院做普法宣讲。


  简单打印的读本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这让他有了一种深深的满足。之后,他将普法读本的更新和修订纳入了自己日常工作中。


  此后,他带着普法读本走遍了康定市所辖17个乡镇(街道)。每一次,他都会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百姓语言把一个个案例讲给群众听,他想用这种贴近老百姓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方式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他们觉得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懂得如果不学法、不守法,很可能下一个违法犯罪的人就是自己。


  “不懂法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主观上的恶意为之”。这是他从法治宣传、扫黑除恶宣传工作中获得的深切感悟,也是这种感悟激励着他,要将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检察官的幸福生活


  邓鹤林的家庭很普通却很温馨。父母一直生活在安徽老家,他来到康定后在这里安了自己的小家,妻子在泸定县工作并有了两个儿子。


  由于检察院的工作异常忙碌,近几年他很少休假,只能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缓解对父母的思念。


  虽然泸定和康定仅有一小时车程,但是他也依然难以照顾家庭,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只能由妻子承担。没有谁不希望阖家欢乐,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但是很多时候他都缺位了。这让他对孩子充满了内疚,尤其是孩子生病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他不能陪伴身边,这让年轻的检察官内心无法平静。


  而让他感到幸福的是,双方父母和妻子很支持他的工作,懂事的大儿子也经常拨通他的电话或视频缓解思念。


  2020年已经过去大半,他有个自己的小小心愿:工作一往无前,生活一如既往。


  (康定市检察院 张忠蓉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焰)


编辑:葛泓雨

中共甘孜州委政法委员会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蜀ICP备18019402号 | 投稿须知 |

甘孜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