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北高原的乡城县,境内森林面积462万亩,覆盖率达62.38%,有这样一位为绿水青山乐此不疲奔走的生态守护者。从案件侦办到机制创新,从技术赋能到品牌打造,他带领团队在秘境香巴拉勾勒出一幅“生态美、百姓安”的藏乡田园警务新图景。今年38岁的他,扎根警队十余载,用脚步丈量雪域林海,以担当筑牢法治屏障,以忠诚守护世人梦里的远方。他就是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大队长、二级警长廖华。从“红城辅警”到“生态卫士”,大山里走出来的励志青年廖华用最美青春时光破解着生态保护的“密码”,在每起案件中践行着守护川西世外桃源的铮铮誓言。其先后荣获“全省生态资源保护业务骨干”“全省火案攻坚优秀个人” 等殊荣,并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所在森警大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赤子初心
从红色基因到生态使命
1987年,廖华出生于红色名城泸定。自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便在他耳畔回响,忠诚与担当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他心中。他懂事听话、勤奋好学,是家长眼中 “别人家的孩子”。2010年,从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后,廖华在泸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成为一名辅警。三年的辅警生涯里,他爱岗敬业,为家乡的路畅人安默默奉献。2013年4月,凭借不懈努力,廖华考入乡城县森林公安局,自此踏上生态保护的征程。青山见证着他的足迹,岁月记录着他的坚守。在森警战线上,他一干就是多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片广袤的林海之中。
从交警辅警到森林警察,变的是制服臂章,不变的是守护初心。2020年,随着机构改革,廖华由森林公安转隶至乡城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这次转隶,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工作内容从单一的林业执法向“生态安全综合守护” 全面升级。同青山为伴、为碧水护航,在新的岗位上,他迎难而上,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总要求。很快进入角色,且不负众望。短短几年,从全州“林草警务”示范县到如今连全省都占有一席之地的“生态警务”先行县,离不开廖华的倾情倾力。
铁腕办案
树立涉藏地区执法标杆
2021年深秋,廖华照例带队开展森林防火专项整治,巡查到一处工地时,生火区内几片不起眼的动物皮毛引起了他的警觉。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判断这极可能是野生动物的皮毛。在多数人看来不过是寻常垃圾的皮毛,在他眼中成了重要线索。如果垃圾是野生动物皮毛,骨肉他们会保存在哪里?吃了还是卖了?廖华的脑筋像马达急速转动,吃了肯定有剩骨,没发现骨头说肉还在;这是工地,一般来讲售卖的可能性不大。思及此,他立即带领队员突击检查工地其他场所,最终发现冰柜里有不明动物骨肉。廖华辨别肉色、闻气味,高度怀疑就是野生动物。他顺藤摸瓜,不仅成功破获一起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案件,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案件深挖中查获半自动步枪1支,子弹9发,及时消除了林区重大安全隐患。
这样的案例在廖华的办案生涯中并非偶然。从个案到体系,他主导破获“四川甘孜乡城2024.6.8非法采矿案”,因其典型性和侦办质量,被四川省公安厅列为生态环境资源典型案例,成为藏区生态执法的一面旗帜。事情起因是有人开采硕曲河内的石头,挖机轰鸣、吊车往来,河里彩色石头大张旗鼓装上车。廖华路过,本以为是正常施工。随着河道石头逐渐减少,他心生疑惑:清淤要挖石头吗?暗自留心的他上水利部门询问,到建设机关查询,惊讶地发现这些施工人员没办任何手续!他悄悄走访排查,调查取证,摸清了产业链条,又获得大量证据,最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经鉴定,非法开采的景观石属闪长玢岩、安山岩矿石,数量1600余吨,涉案金额70余万元。此案件的成功告破,成为了涉藏地区生态执法的标杆。
“每一起案件都是生态保护的‘试金石’,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廖华常对队员说。在他主抓案件办理的十余年间,本着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敢于坚持原则,他所参与侦办的100余起生态类行政案件、50余起刑事案件,没有出现差错和纰漏。每起案件的侦破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蹲守,是高原烈日下的跋涉,更是那份对生态安全锲而不舍的坚守。
系统创新
构建生态治理“香巴拉模型”
苍弁流云,山水清丽,万顷净土香巴拉之美景。这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电影取景地,也是廖华正日夜诗意守护的美丽家园。近年来,廖华精准聚焦“田园净土、生态警务”特色品牌,深度展示“香巴拉藏蓝使者”形象样板,全面开启守林护绿新篇章。
廖华在执法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办一百个案子,不如建一个防案的机制。” 传统林业执法疲于“救火”的被动局面,促使他转向 “防火”的系统思维,探索生态保护的长效之道。廖华深知,生态保护绝非公安一家之事。他以系统性思维为基石,精心构建“秘境香巴拉・生态警务”体系,首创“1+6+N”品牌架构。以一个总品牌统筹全局,针对六个派出所不同的地域特征,量身定制“一所一策”:“红色香巴拉” 深挖革命老区生态资源,“净土青德” 聚焦高原净土保护,“多彩沙贡” 结合民族文化守护生物多样性…… 六个子品牌如同六面镜子,映照出乡城各乡镇独特的风土人情与生态特色。同时,每个派出所延伸出生态电力警务室、寺庙警务站等“N”个功能单元,将生态保护的触角延伸至电力、能源、动植物保护等各个领域,编织起细密的生态防护网。
破局“单打独斗”,廖华带领团队化身“生态宣讲员”,深入村寨。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晦涩的生态保护法规转化为牧民们熟悉的生活故事,让法律意识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乡城县构建起“党政主导+行业主责+公安主动”的县级六级运行架构,以及公安机关“党委负责+森警牵头+警种合成”的八级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同联动的生态治理格局。
秉持“不日新者必日退”的理念,廖华大胆创新,推出“1169N”生态治理模式。由1名生态总警长统筹全县生态保护工作,9类生态警员按河湖、林草、能源等领域划分网格,同时聚合社区志愿者、环保组织等“N”个社会力量,打造全民参与的生态共治矩阵。如今,“警民联动” 成效显著,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群众监督下无所遁形,越来越多的百姓自发成为生态保护的“眼睛”和“卫士”。
在守护生态的征程中,廖华带领团队种下又一创新果实 ——全州首个“生态警察林”。这片以“党旗红、警察蓝、生态绿”为主基调的特色林地,不仅是生态资源保护的生动实践,更是凝聚警民生态保护共识的象征。每一棵种下的“生态树”,都承载着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念,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
此外,乡城还建立了全州首个“生态宣教基地暨联勤治理中心”,设置九大展区和联勤工作区,通过“展馆+课堂+治理”模式,将生态保护从部门职责升华为全民行动。这个坐落在雪域高原的宣教基地,如今已成为涉藏地区生态普法的“活教材”,每年吸引逾上千名名干部群众僧侣学生参观学习,还引得云南公安都来观摩学习。宣教基地,也是游客热衷的打卡地,里面的特色文创产品如钥匙扣、冰箱贴等,小巧玲珑,精致可爱,深受大家喜爱。当知道产品是廖华他们自主设计时,游客竖起大拇指:“廖队长,真了不起!”“职责所在,我只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与工作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廖队长谦虚地说。
科技赋能
共绘生态共治蓝图
作为“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森林警察大队和食药化大队负责人,廖华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并不遗余力地醉心于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他主导建立食药环侦快检实验室,配备便携式拉曼光谱仪、食品安全检测仪等设备,实现现场快速检测食品药品、环境污染物,填补了高原小城食品安全检测的空白。从森林到餐桌,他带领团队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线,守护着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乡城县公安局食药环侦实验室,在科技强警的道路上,廖华始终走在前列。他考取无人机驾驶证,成为全州首批具备空中巡护能力的警长。无人机巡护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实现了对偏远林区的全覆盖监控。同时,作为局公职律师,他用法律武器为每一次执法行动保驾护航。
“香巴拉生态卫士”工作平台凝聚着廖华和战友的无数心血。廖华通宵达旦,啃了无数书籍,问了好多老师,平台终于成功创建。平台有整合野生动植物识别、违法举报、部门协同等多种功能,通过小程序,牧民可以自由上传疑似非法采挖线索,警方第一时间联动自然资源部门实时处置。平台运行以来已受理线索127条,办结率达100%。“现在牧民都是‘生态哨兵’,手机一点就能护林护草。”廖华笑着说。
雪域初心
荣誉之外的生态坚守
从警多年,廖华荣获不少殊荣,但对他来说,最大的荣誉是看到乡城的山更绿、水更清。“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职责内工作,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生态使命。”他说,荣誉背后,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他用脚步丈量每一片林区,用智慧守护每一寸绿地。当问及坚守的动力时,这位高原汉子朴实地说:“看到野生动物安心栖息,老百姓吃得放心,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乡愁的尽头是乡城,这里最生态,这里最平安。当下,党龄12年的廖华还有一个愿景,就是早日着力构建川滇生态警务长廊,用“公安蓝”守护高原“生态绿”,以创新实践书写新时代涉藏地区生态保护的公安答卷,让“秘境香巴拉”的生态底色愈发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