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甘孜乡城县香巴拉派出所,藏族女辅警扎西拥中总被群众笑着说“爱挑事”。可这“挑事”,挑的是家长里短的疙瘩,解的是邻里乡亲的心结,暖的是千家万户的期盼。自2024年“扎西拥中调解室”——乡城县首个以女警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挂牌以来,她带着主动上前的韧劲,把125宗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让小小的房间成了基层治理的“减压阀”。
“没事找事”?专挑群众“心头事”
乡城地域广、多民族聚居,矛盾里总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和民族情。土生土长的扎西拥中“人熟地熟情况熟”,眼里从容不下“小事”。巴姆社区两户人家因墙根界限吵了三年,社区调解三次卡壳。扎西拥中听说后主动“接招”,冒雨翻出老档案,蹲在泥泞里用卷尺量墙根,连石头缝的苔藓都比对得仔仔细细。
“藏族人重情义,得先焐热他们的心。”她揣着自家熬的酥油茶上门,聊起十年前两家人共喝一壶酒的往事,念叨着孩子们小时候蹭糌粑的暖心事。等双方气顺了,她搬出藏语翻译的《民法典》,请来老党员当见证。连续两周每天步行两公里穿梭调解,僵持三年的邻居终于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她呀,连墙根的石头都认得比我们清,不服都不行。”呷某某攥着她的手,语气里满是信服。
“四用”调解法,挑出真功夫
在扎西拥中看来,“挑事”得有章法。她琢磨出的“四用”调解法,藏着对乡城风土人情的通透,更藏着化解矛盾的智慧。
用情感人,焐热邻里心。镇上两家藏餐馆抢生意吵得脸红脖子粗,她拉着老板娘们看揉糌粑的手法,聊起孩子同班读书的趣事,递上哈达说:“邻居的炊烟能暖自家的房,忘了刚开店时你借过她面粉?”最后两家不仅和解,还联手推出“藏家宴套餐”,三个月营收涨了40%。
用心暖人,唤醒血脉情。三兄妹为老房子断绝来往,她翻出小时候的黑白照片——二哥背着老三晒青稞,妹妹举着糌粑笑。“房子旧了,亲情可不能旧啊。”她提议改民宿、收益均分,让带孩子的妹妹多操持。如今民宿成了网红打卡点,三兄妹每月能分三千多。
用理服人,算清明白账。投资方想改农田种果树,村民扛着锄头守地头。她跑遍五个村子收集12个成功案例,开起“田间调解会”:“种果树收益是青稞的6倍,合同写着每亩保底分红800元,还能无偿收回呢!”最后约定30%收益归村集体修水渠,惠及更多农户。
用法渡人,护好辛苦钱。4名藏族工人讨薪堵工地,她递上滚烫酥油茶,指着藏文版《劳动法》说:“工资得按月发,就像青稞熟了就得收,拖不得!”三天连轴转协调,不仅追回欠薪,还帮大家签了规范合同,现在每月都能按时领钱。
小工作室有大能量,“挑事”挑出和谐景
“调解室多‘挑’点事,群众日子就安稳点。”扎西拥中常把这话挂在嘴边。她的“挑事”藏在菜市场闲聊里——听卖菜阿婆说邻居熬夜打麻将,晚上就拎着酥油去串门,算“带孩子比打麻将划算”的账;藏在走村入户的脚步里,开春跟着牧民划牧场,用石头摆标记避免抢牧冲突;更藏在档案柜里,125宗案例旁都贴着她手绘的“矛盾跟踪表”。
这个5人小工作室,能量大得惊人:一年多接待咨询超1000人次,125宗调解里87宗是主动介入的“未报警矛盾”,没出一起“民转刑”案件。墙上三面锦旗,“为民解忧”那面的边角,早被群众摸得发亮。
在乡城“共富警务”蓝图里,这里藏着实实在在的幸福:果园挂果让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兄妹民宿带动5户开农家乐,去年户均分红1.2万元。“调解不是终点站,是让大家安心往前奔的加油站。”扎西拥中说。
如今,香巴拉镇的路上常能看见她的身影,手里磨亮的小本子记着:“格桑家牛栏纠纷,周三回访”“工地欠薪隐患”。阳光落在警号上,亮得像她守护的这片净土。
“只要群众需要,我就继续‘挑事’下去。”她语气暖暖,身后转经筒转得正欢,像在应和这朴素的誓言。
这个爱“挑事”的女辅警,挑开的是矛盾死结,挑近的是警民距离,挑出的是乡城大地上,汉藏群众共绘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