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劈开川西高原的褶皱,在鲜水河汇入处突然收住脚步。海拔近3000米的两河交汇处,两河口水电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座我国最高的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年平均发电量可达110亿千瓦时,为“西电东送”战略注入着磅礴动能。而守护这份“动能”的人群中,42岁的杨斐已伫立了17年。
25岁的杨斐揣着藏蓝梦想初来此地时,这座国家级重点项目尚未成型,水电站还只是图纸上的轮廓。迎接他的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一片沉睡的峡谷。派出所是临时搭建的板房,冬天室内温度常低于零下10度。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白天一身泥,睡在火柴盒。”杨斐笑着念出当时民警们编的“顺口溜”。多年寒来暑往的坚守,他见证了两河口水电站从一片荒芜到巍然矗立,而雅砻江从未停息的涛声,也见证着这位水电公安的不渝初心。
因为初心,逐一个藏蓝的梦
进入九月,当澎湃的江水与静谧的低谷相聚,两河口顿时变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晨雾还未散尽,杨斐已经带队开始了每天的巡逻。现年42岁的他肤色黝黑,声音带着些沙哑,每遇到群众,都会熟稔地打着招呼,询问下近期的情况,叮嘱着注意事项。
“水电站刚筹建时,这里几乎没有常住人口。”杨斐说,他刚来这里时,辖区全部为外来建设和务工人员,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实有人口才有了变化。
眼前这个土生土长的雅江藏族汉子,在童年时便有一个警察梦,虽然后来因缘际会在泸定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但那一身藏青蓝所象征着的威严与正义一直埋在内心里。直到2007年,当公务员招警考试的机会摆在面前,他面对家人的不解和同事的惋惜,毅然放弃了稳定工作,并如愿考进了甘孜警队。
当时的两河口水电站还处在筹建阶段,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得知两河口水电站筹建需要警力,杨斐主动递交了申请书:“这片土地养育了我,哪有嫌弃她的道理?”
2008年甘孜州公安局水电分局挂牌,杨斐与水电为伴的的追光岁月正式开启。
为摸清辖区情况,他用三年时间走遍了每一个角落,施工标段的位置、工人的姓名籍贯,都装在他的“活地图”里。三年磨破8双警用皮鞋,累计行走超1.2万公里,这份坚守,让他成了两河口最“熟门熟路”的人。为了熟悉两河口,他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把每一个施工标段、每名工人的信息都记得清清楚楚。刚来三年里就磨破了8双警用皮鞋,累计行走里程超过1.2万公里。这份坚守,让他成了两河口最“熟门熟路”的人。
随着两河口水电站进入大规模建设期,数万的建设者涌入,治安形势日益严峻,杨斐带领仅有5 名民警的团队,白天巡查走访,晚上分析研判。电站截流期间,他为了辖区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可控,连续78天吃住在工地,枕着雅砻江的涛声入眠,守着工程的安全醒来。
“矛盾不能等激化了才解决,怎么才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日益复杂的治安形势让杨斐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在水电分局的全力支持下,他以净化库区施工环境为目标,突出打击整治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盗窃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辖区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期间,他带队先后侦破两河口太阳能电池板被盗案、两河口槽钢盗窃案、“10.12”电信诈骗案等多起要案。特别是2013年,他率队成功侦破“9.18”太阳能电池板盗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2人,缴获太阳能电池板100张,涉案金额共计472665元。。
结合库区实际,他主动靠前作为,全情护企安商,肩负起护航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使命,率先推行“一营一长、一企一警”警务工作模式,将辖区划分为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联络员。责任民辅警结合“六进六边”工作,不定期深入责任营地、责任单位开展走访交流,及时了解施工单位用工情况,分析问题不足,提出要求措施,落实工作责任。这一模式的推行,像一张细密的网,将辖区的治安情况牢牢掌控,构建起独具高原特色的枫桥警企联动模式。对劳务纠纷等1000余起矛盾纠纷进行精准化解,为工程建设撑起了“平安伞”。
2019年5月的一天,派出所门前聚集了30余名工人,他们群情激愤地报警。杨斐赶到后得知,原来是工人们没拿到工资,耽误了回家。杨斐先稳住大家的情绪:“放心,只要是合理诉求,我一定帮大家解决。”他一边安抚工人情绪,然后对工人身份、工日等信息进行核实,排除有敲诈、诈骗等违法情况,并迅速通知项目部、施工队负责人及县劳动部门参与解决此次纠纷。
当天下午,调解会在派出所开了6个小时,杨斐坐在中间,摆法规、讲情理,劝双方换位思考。直到夕阳西下,项目部和施工队终于达成一致,20余万元工资逐一发到工人手里。领头的则海军握着杨斐的手,眼眶通红第连连道谢:“杨警官,你是真为咱工人着想的人!”
“做人容易做好人难,做一名好警察是同样的道理。”杨斐说,年少时他一心只想当警察,惩奸除恶,维护正义。等到迈出梦想的第一步,真正成为一名警察时,才发现梦想的实现需要用一步步人生来兑现。17年岁月,杨斐守着雅砻江,也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他的身影,早已和这座水电站、这条江,紧紧融在了一起,成了两河口最动人的“守望者”。
扛起担当,织一方平安的网
崇山峻岭间“高原出平湖”,在两河口水电站的大坝上,杨斐带领民辅警将常态化巡逻化作守护平安的第一道防线。除了日常巡防,他还总深入企业对安保力量开展送教上门、培训演练等活动,全面筑牢电站坝区平安“防护墙”。
“想当警察时,觉得那一身警服很帅。当了警察后,才觉得这身警服很重。”杨斐的话里藏着岁月的沉淀。在派出所,他的办公室永远亮着最后一盏灯,因为越感到肩头的重,也越明晰心中的责,他越不敢有半分懈怠。
平凡日子里的坚守可贵,危险面前的逆行更见担当。派出所的办公桌上,玻璃压着一张裁剪得方方正正的剪报,满脸灰尘的杨斐站在熊熊烈火前,焦灼地指挥着扑救。
“这是去年的3月15日,雅江山火。”杨斐回忆,山火发生得毫无征兆,当他们发现时,火舌已经借着风势迅速吞噬了两河口库区。辖区的输送电路与通讯设备瞬间损毁,整片区域陷入电力、通讯 “双瘫痪”。更令人揪心的是,库区炸药库内存有大量炸药与雷管,一旦被火焰引燃,后果不堪设想!
“跟我上!”作为派出所所长的杨斐没有丝毫犹豫。他带着民辅警冲进浓烟滚滚的库区,脚下是滚烫的碎石,身旁是噼啪作响的火焰。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多年应急处置的经验,他指挥民辅警转移炸药、雷管等危险物资,并快速划定安全区域。隐患未除,杨斐又转身投入群众转移。当时库区有1200余名建设者和居民,余火随时可能引发二次灾害。他嘶哑着嗓子喊出指令,扶老携幼、组织撤离,6个小时连续奋战,当最后一名群众被护送到临时安置点时,他的警服上已布满焦痕。
对于杨斐来说,这样的“逆行”已是常态。去年5月,因受强降雨影响,两河口部分辖区道路严重损毁,通信中断,杨斐带队赶赴现场排查时,在大梁子隧道口发现多名工人被困,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他判断出了工人被困的位置,当即冒险徒步攀爬过滑坡体进行查看,发现了工作的具体位置。在三名民辅警的帮助下,他系上救援绳踏入及膝的淤泥中,利用随身携带的救援工具,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先后两次将6名被困的工人救离险地。
“有杨所在,没有跨不过的坎。”同事们对他的这份信任,源于他总把危险留给自己的担当。去年5月,四川省公安厅与省总工会联合通报表扬成绩突出个人,称他为“水上卫士”。但在杨斐看来,这枚荣誉不属于自己,“是大家一起扛过来的。守护这里的平安,本就是我们该做的事。”
无悔坚守,系一生家国的情
翻阅杨斐的手机相册,出现频率最多的不是远在成都的父母,也不是难得一见的妻儿,而是各个施工标段的地形地貌、各个群众反馈的意见现场。——他的镜头里,装着两河口的每一寸土地,却唯独少了家人的日常。
“穿上这身警服,注定要对家人有所亏欠。”杨斐说,为了让这份愧疚更淡些,他只有把每项工作都干好,让他们在家中安心。有一年,父亲因高血压三级住进了医院,得知消息时,杨斐正在调解一起劳资纠纷,难以脱身。直到医院告知父亲病情恶化,这才匆匆请了三天假赶往成都。
许是看到儿子回来,老人气色明显好了很多,但杨斐接连不断的电话还是让老人察觉到了他的忙碌:“我这没啥事,赶紧去忙你的,那边更需要你!”
仅仅陪了父亲一天,杨斐就返回了岗位。等到阶段性的工作结束,他才知道父亲在医院住了三个多月,期间病情反复,却再没让家人给他打一个电话,唯恐耽误了他的工作。
“尽忠难顾孝,有时候家与国之间,总需要有所取舍。”杨斐说,每当家庭和工作不能兼顾时,家人总会给予他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在他心里,“大家”与“小家”,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题,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守护好前者,才能让后者的安宁有处安放。
不仅亏欠家人,杨斐也亏欠着自己。多年前,因高强度工作,他被查出高血压合并肾脏损伤,这种病最忌熬夜和劳累,但在两河口建设高峰期时,加班熬夜几乎是常态,他就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病情也因此一度加重,如今只能靠终身服药来维持。所以,每次出门,他都会随身都带着药,一瓶金水宝或一盒百令胶囊,是他守护自己、也守护两河口的“特殊装备”。
执勤临近结束时,杨斐习惯性地来到刻有2875米字样的石墙处,望着平静的江面,内心更加坚定:当两河口的江水年复一年滋养万家灯火,那些坚守的日夜,便都有了沉甸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