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有这样一位检察官,他响应组织号召,脱下检察制服,换上质朴衣衫,从检察院走进乡村。他用法治作钥匙,打开了富足与和谐的大门;用真情作雨露,浇灌出希望与发展的幼苗。他,是得荣县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扎西洛布。2024年9月,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轮换之际,扎西洛布主动接过接力棒,来到白松镇夺松村,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他的驻村篇章。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扎西洛布深知,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党员队伍则是干事创业的“领头雁”。驻村伊始,他便将建强党组织放在首位,协助村“两委”规范“三会一课”制度,邀请镇党委副书记讲授专题党课,让组织生活既有“党味”更有“人情味”。2024年底,2名积极分子光荣入党,4名群众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村党组织焕发蓬勃生机。2025年4月,夺松村支部书记不幸离世,党组织“领头人”的缺位让村民陷入不安,扎西洛布临危受命,扛起代理支部书记的重担。他白天走村入户与党员谈心谈话,5场集体座谈与个别交流,既收集了群众急难愁盼,更凝聚了发展共识;夜晚他梳理党建工作台账,为年底换届选举夯实基础。主题党日活动上,他带头挽起裤脚下田,帮助缺乏劳力的农户抢收庄稼;雨季来临时,他第一个拿起铁锹清扫公路淤泥,用行动为村民撑起“安全伞”——这份担当,让全村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扎西洛布帮村民抢收庄稼
产业帮扶,铺就增收致富“黄金路”
“产业兴旺,乡村才有底气;腰包鼓了,村民才有奔头。”扎西洛布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深扎村头田间,摸透夺松村的气候、土壤等资源禀赋,与镇党委、村“两委”、驻村队员一起深入调研,把产业发展的目光锁定在羊肚菌种植上。为了让“金点子”落地,他带队外出取经学技术,邀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2025年1月,22亩羊肚菌大棚在寒风中如期搭建。4月,鲜嫩的菌菇破土而出时,他又化身“推销员”,从线上平台到线下渠道,从对接结对党支部到拓展市场销路,当最后一批羊肚菌售罄,村集体经济账上多出9万余元时,村民脸上的笑容,成了他眼中最珍贵的风景。紧接着,他又组织村民抢种土豆,如今薯苗茁壮生长,预计能再为村集体增收4至5万元。眼下,他正盘算着借群众秋收后的闲暇时机,带领村民开垦60余亩荒山荒坡种荞麦,并提前联系好收购渠道——在他心里,每一寸土地都要结出“致富果”,每一位村民的腰包都要越来越鼓。
扎西洛布在羊肚菌种植大棚指导群众施肥方法
法治护航,织密乡村和谐“平安网”
从检察办案一线走来,扎西洛布深知让法治观念走进群众心坎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他带着印满案例的宣传册走村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矛盾纠纷化解、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群众“身边”的法律知识,在院坝里、田埂上解答村民的法律咨询,告诉群众符合国家司法救助的条件和申请流程,如何使用正确方法要回被拖欠的劳动报酬......从土地纠纷到家庭矛盾,从权益维护到风险防范,他把法治种子播进村民心里,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夺松村的新风尚。曾经家长里短的“烦心事”,如今都能在法律框架下找到“好解法”,一张看不见的“平安网”,正悄然守护着乡村的和谐与稳定。
扎西洛布在院坝中收集群众困难诉求
民生关怀,架起党群连心“暖心桥”
“群众的‘小事’,就是我心头的‘大事’。”扎西洛布的驻村日记里,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收集诉求时,他得知村里7名经济困难的僧尼符合国家特困人员申报条件,便立刻对接镇专干,整理申报材料、跑部门、盯进度,最终帮助僧尼们争取到每月880元的生活补助,住院就医还能享受“医保+民政”双重报销,从此,僧尼们再也不用为看病花钱犯难。村子到1公里外寺庙的土路,也是扎西洛布的牵挂,不仅雨天路难走,晴天扬尘污染严重,还影响路边庄稼生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与县农牧农村局相关领导协调,一遍遍汇报土路对村民生活的影响。终于,当混凝土铺满土路,变成平整干净的硬化路时,村民们踩着不沾泥的路面笑着说:“不仅走路舒服了,庄稼收成也好了,连空气都变清新了!”
从检察办案的“正义守护者”,到乡村振兴的“一线实干家”,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为民”二字的分量。扎西洛布用30余载的检察办案时光丈量忠诚,用坚守彰显信念;而今,他又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夺松村的土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仍以法为笔、以情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描绘着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