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甘孜法学 >
《四川法学》创刊笔谈会上,法学大咖们群策群力
www.ganzipeace.gov.cn 】 【 2024-01-12 10:03:28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四川法学》创刊笔谈会上,法学大咖们群策群力——


争鸣百家强音 赋能治蜀兴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月8日,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恳谈会暨《四川法学》创刊笔谈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省社科院、政法实务部门等各路专家教授齐聚一堂,群策群力做好《四川法学》创刊最后冲刺阶段工作,共话“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高质量法学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法治智慧。

  

  鲜明办刊导向

  

  以法治“含金量”护航发展“高质量”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交流、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平台,政治性是社科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性是社科学术期刊的生命,二者缺一不可。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四川大学原党委书记杨泉明认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办刊的根本立场,他表示,法学类期刊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实际上是用学术语言、法律术语阐述政治话语。因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着眼于以理论研究阐释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大局发展贡献法学智慧。

  

  杨泉明进一步从天府中央法务区的建设实践切入,点明了法治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成为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一把“钥匙”。“不过,在工作调研的过程当中,也发现‘法’‘商’两头重、中间轻的情况,如何进一步以高质量研究架起‘法’‘商’间的桥梁,在促进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优化法律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是办好《四川法学》的应有之义。”杨泉明说道。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鲁篱深以为然,他表示,《四川法学》要用好四川法学会平台,紧盯天府中央法务区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法治实践,开展研究约稿,破除现实问题,不断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深化。

  

  聚焦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高晋康认为,“城乡融合发展”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机遇,法学研究应进一步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的法治需求,立足县域工作实际,从机制建设和法治供给方面推出更多创新成果,不断以学术力量助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把握办刊品质

  

  擦亮《四川法学》精品招牌

  

  全省共22所高校设有法学院(系);省法学会下辖29个直属研究会、有6万余名会员;“法治四川”省部级专项课题、“法治实践创新课题”每年产出高质量法学论文40余篇;各类法治论坛每年征集学术论文达数千篇……

  

  一串串数字,直观反映了近年来四川法学研究欣欣向荣、法治建设持续推进的良好局面,也折射出《四川法学》创刊的意义所在、底气所在、远景所在。

  

  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社会发展组副组长张渝田长年深耕于法治政府建设,谈及如何推动《四川法学》办出高质量、办出影响力,他表示,当前各类学术性期刊“马太效应”明显,《四川法学》作为内刊,需要进一步彰显理论性与学术性的内在“基因”,推动法学法律界专家学者更多聚焦地方立法、依法行政、政府监督等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研究,为法治四川建设提供法学理论支撑和智力服务。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顾培东围绕“紧贴法治实践”“广泛汇聚资源”“突出四川特色”“坚持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考虑到从法学研究到法治决策往往有一段相对漫长的过程,编辑部务必要紧贴现实,持续跟踪法治运行的实际状况和突出问题,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多样化栏目设置,突出本土特点,办成把四川法律人凝聚在一起,愿意发声,愿意阅读交流的共享平台。”顾培东说道。

  

  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左卫民进一步阐明了差异化办刊的理念,特别是针对广辟稿源工作,希望刊物注重聚焦司法实践,吸引更多实务部门工作者参与投稿,形成互动、集约效应。

  

  省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秦海对拓宽稿源渠道表达了赞同和支持,他表示,年初公布了全国法院第三十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评选结果,四川法院系统论文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茅,更说明了我省法律实务届研究质量过硬、体量可观的特点。“全省法院系统将扎实做好‘读者群’‘作者群’基础工作,努力用‘笔杆子’为《四川法学》高品质办刊提供坚强后盾。”

  

  名家特稿、学术专论、实践探索、案例研究……在《四川法学》创刊号中,刊物的栏目设置受到了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郑泰安的特别关注,在他看来,如何合理规划类型化栏目对于塑造期刊风格至关重要。“其中,理论研究和实务文章的比例、省内和外省投稿的比例都要提前统筹,固定栏目的设置要体现编辑特色、契合读者需要,同时,也建议兼顾学术评价性指标,坚持以研究影响力塑造刊物传播力。”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吴越对如何办好《四川法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从“全国化还是本土化”“理论性还是实践性”“专业导向还是综合导向”等维度考察了《四川法学》的发展路径,他说道,“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是法治研究的沃土,要树牢广开言路、开放办刊的原则,坚持批判性的学术思维、营造学术良序,更好发挥刊物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完善机制建设

  

  推动《四川法学》行稳致远

  

  “事非亲历不知难”,办好一本好的学术期刊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是长期耕耘、日益精进的结果。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万毅曾深度参与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在笔谈会上,他以现身说法畅谈了法学期刊如何“突围”的话题。“一方面,编辑作为期刊出版单位的核心生产力,他们的学术素养与期刊的策划、编校和发行等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强、业务能力扎实的编辑团队是重中之重。”万毅说,“另一方面,要构建长效的约稿、组稿机制,通过引入专业学术顾问团队,拓展文章来源渠道、提升文章编辑质量,为《四川法学》高质量运行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郭松同样指出了编辑团队对于期刊的关键性作用,他表示,编辑人员必须熟悉四川法治建设的前沿领域,有意识、有计划地设置研究议题,满足读者需求、回应现实问题。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握用稿标准,以过硬作风办出期刊过硬质量。

  

  “近年来,尝试运用新媒体发布一些看法和文章,深深感到新技术对于观点表达的巨大增益。”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韩旭认为,从提高刊物影响力出发,《四川法学》虽然暂时定位为内刊,但不妨碍建立相关新媒体传播机制,更好向社会公众宣传推介法治之思想、话语、概念。同时,建议进一步探索投稿用稿系列激励措施,不断营造尊重创造、尊重成果、尊重人才的良好外部环境。

  

  为充分体现四川法治改革的创新成效、赓续具有四川特色的法治传统,成都高新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高级法官何良彬表示,可从拓展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交流机制入手,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论坛、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围绕法治建设热点议题,强化理论界和实务届的沟通研讨与学术交流,实现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同频共振。

  

  “作为一本实践与理论交融、具体和抽象互动的刊物,《四川法学》既要建构理论观念,也要谋划制度之道,搭建好平台机制的‘四梁八柱’,成为繁荣法学、汇聚洞见的‘摇篮’。”成都高新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黄维智补充道。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斌建议,要立足打造宣传家园、知识家园、精神家园三种模式,进一步建立完善组稿、审稿、用稿三种机制,避免联合署名稿件、关系稿件、已发表稿件三种情况,切实将《四川法学》打造为法学研究、法律文化和法律教育成果荟萃之地。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楠表示,下一步,省法学会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记录灼见,争鸣百家”的办刊方针,切实把《四川法学》办成凝聚法治建设共识,解决法治建设问题,走好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的高质量研究平台,团结各方力量推进法治四川、法治中国不断按照既定目标砥砺前行。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晗阳 刘文慧 张磊


编辑:漆颖
中共甘孜州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