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构建“阳光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在政务信息公开网站和乡镇村社公示栏公开公民所需的信息,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但在政务公开过程中过度公开公民敏感个人信息,将给个人信息带来泄露风险,损害公民权益,扰乱社会正常生产秩序,造成社会信任危机。
自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来,康定市人民检察院“贡嘎木兰”公益诉讼女子办案团队针对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集中办理了11件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并向相关单位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11份。
在一次下乡办案途中,“贡嘎木兰”公益诉讼女子办案团队发现部分村社的公开公示栏上将村民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电话号码、家庭详细住址等信息完整公开。针对该现象,检察官仔细翻阅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认为基层政府在推进阳光政务工作中,存在过度公开个人信息的情况,给个人信息带来了泄露风险。办案组随即对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机关进行了排查,发现共有9个乡镇和两个行政机关存在此类问题,经统计涉及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银行卡号等敏感个人信息达2万余条,这些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将会严重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管理秩序,政务信息过度公开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康定市检察院立即对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建议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审查制度,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在确保政务、村(居)务信息应公开尽公开时,对涉及敏感个人信息的内容进行去标识化处理,严防个人信息泄露。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并承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严格落实“谁制作、谁公开、谁负责”的要求,严格规范公开程序,明确责任主体,认真把好信息公开审查关,确保不发生公民个人敏感信息公开问题。
为确保整改实效,康定市检察院及时开展了跟进监督,相关部门对已张贴或公示的公开内容进行撤换,对新公示的内容中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作了去标识化处理,消除了个人信息泄露隐患。
下一步,康定市检察院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继续加大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案件办理力度,有效减少因政务信息公开不当引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实现源头治理,为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披上检察保护外衣。
丁真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