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新龙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探索推进以“三单受理、三三调解、三期巩固”为主要内容的闭环式调解工作法,把末端化解向前端延伸,变事后治理为事前预防,变被动化解为主动创安,走出了一条群众信任、运转顺畅、务实有效的纠纷调解新路子,推动纠纷调解质效、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新龙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持续深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深挖矛盾根源,着力对症下药,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迈上法治化轨道。
织密“一张网” 常态化“预防”
新龙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坚持矛盾纠纷“线上+线下”双重闭环管理,确保矛盾纠纷“早排查、早介入、早化解、常回访”。线上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充分运用四川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四川省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线下按照接待、受理、调处、归档“四统一”标准,推进和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实现群众矛盾纠纷解决“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婚姻家庭纠纷大多是夫妻双方因家庭琐事日积月累而形成,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双方彼此忠实、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近期,麻日乡政法委员王扎西在日常走访过程中,排查到一起村民阿某与丁某的婚姻家庭纠纷,该起婚姻纠纷,牵扯四家亲朋,围绕家庭琐事纷争、婚前婚后财产分割等问题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为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升级,乡党委政府深入分析研判、细化责任分工,由党委书记、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乡专职调解员组成调解专班,按照调解“三三制”原则进行联合攻坚,但双方因调解协议事项及调解内容分歧点陷入僵局,遂上报县多元化解办。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受到指派任务后,全面详细调查并掌握纠纷“肠梗阻”,法理情结合、刚柔并济,通过为期20天的调解,于10月20日,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达成共识,签订了调解协议。至此,牵涉四家且濒临破碎的家庭得以拯救,当事人为调解员献上了洁白哈达表示感谢,并对调解结果表示认可和满意。
激活“一池水” 菜单式“普法”
新龙县各级调解组织结合“三房治理”,按照专业、行业、属地为“主线条”,通过“案例解析+播放宣传片”的方式,坚持家至户晓、于法有据,全覆盖法宣,将法治宣传引导延伸到各领域。通过“理响新龙、腹地有声”“洞嘎波”“法宣浸润”“新龙政法之声”“法润新龙”等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输入式、案例式、体验式普法,正确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利益。
草场纠纷是牧区最普遍、最突出的矛盾纠纷之一,为扎实推进司法为民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牧民实际问题,调查了解案件事实,新龙县组织政法干警深入草原,走进雪山,为维护草原平安和谐筑起防线。如龙镇辖区一村民越界到争议地段放牧,引起相邻村民极度不满,并将越界放牧群众的生活用品强行搬离,由于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成为矛盾纠纷激化点。了解情况后,如龙镇党委政府,派出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劝解工作,但越界放牧村民始终以各种理由,拒绝搬离争议地段,导致劝解工作陷入僵局。县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通过实地细致的勘察,耐心劝解、法律解释和沟通协商,双方均在意见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确认调解结果。涉及如龙镇辖区三个行政村的历史遗留草场纠纷妥善化解、成功调处,双方当事人对此次公正解决草场问题,有力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做法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理清“一条线” 多元化“纾困”
新龙县按照“属地管理、归口调处、领导包案、限期化解”的原则,进一步巩固矛盾纠纷调解成果,常态回访调查,详细了解案件成效,群众满意度、协议履行等情况,预防矛盾纠纷“死灰复燃”和再次激化升级,确保调解结果的无死角、无后患,确保辖区治安持续和谐稳定。结合“民族团结进家庭”活动,针对涉纠纷当事人家庭困难的组织开展帮扶单亲特困家庭、困境儿童、重病特困妇女儿童等关爱工作,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截至目前,县人民调解委员会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8件,其中成功化解和平乡与理塘县村戈乡,如龙镇古西村、土古村、达日村,友谊乡古鲁村、皮察村历史遗留20年之久的涉“三山一界”纠纷,不断夯实了辖区平安和谐的根基,切实维护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已化解纠纷回访的满意率达100%。